植保課堂|為什么雨季容易發生細菌性病害?
作者:
來源:
瀏覽次數:
日期:
2025-06-17 10:22:20.392
植物細菌性病害是由病原細菌(如假單胞菌屬 Pseudomonas、黃單胞菌屬 Xanthomonas、歐文氏菌屬 Erwinia 等)引起的病害;其病原細菌主要是通過傷口或自然孔口侵入,依靠水分進行傳播;且多數細菌在濕度大時,溫度在25-30℃最為活躍。結合細菌性病害發生的特點,總結了雨季天氣細菌性病害易發生的原因。
相對濕度 >70% 時易發生,細菌病害容易發生。雨水、露水形成的水膜是細菌擴散的必要條件。細菌通過氣孔、皮孔、蜜腺、傷口侵入植物組織,高濕度會延長葉片表面水膜存在時間,葉面水膜持續 4-6小時 以上,細菌易侵入,大幅提升侵染概率
雨滴飛濺可將土壤或病株上的細菌擴散至健康植株,甚至通過風雨遠距離傳播(如臺風后常暴發細菌性病害)。連續陰雨時,田間操作(如修剪、采摘)易造成傷口,進一步加速細菌傳播。
雨季天氣,陽光較少,長期陰雨導致植物光合作用減弱,生理機能下降,傷口愈合慢,為細菌提供更多入侵機會。
雨季常伴隨溫暖天氣(25-30℃),這是多數細菌繁殖的適宜溫度范圍。
細菌病害發展迅速(潛育期短),一旦顯癥往往已難控制。雨前噴藥保護,可以提前減少細菌的侵染。可選用加收米500倍/春鮮750倍提前進行噴霧防治。
雨后環境的濕度不僅僅加大,而且雨水與風會導致作物較多的微傷口產生,讓細菌侵染創造了更好的條件。對于已發生細菌性病害侵染的作物,應提前使用加收米300倍/春鮮600倍進行噴霧治療,控制病害的擴展。
備注:雨前用藥防治細菌性病害比雨后用藥更理想,根據天氣預報提前做好預防。
江門植保|服務農業,造福農民
企業愿景丨致力成為一流的作物護理專家
合作|瑞士先正達、日本北興化學等
制作|江門植保市場部
上一篇:
上一篇: